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14天的英國考察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不說優美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古樸厚重的建筑,也不說悠閑自在的生活節奏和人人都得以尊重的社會環境。
單去學??疾斓哪且惶炀蛶Ыo我久久的思考。
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英國的中小學,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教室文化和走廊文化。相比于國內環境統一、單調、整潔的布置,這里的布置更多的是個性化、多樣化、主題化,甚至是色彩繽紛。教室外面、走廊墻壁上貼滿了學生作品,有繪畫、手工制作、攝影圖片、社會活動留影、學生建議、劇照等等。教室內的墻面上粘貼著各種顏色的、與學科有關的內容和卡片,以便學生們隨時記憶。比如英語課要上詩歌,那么老師會在墻上粘貼關于這首詩歌派系、作者、作者創作的作品等,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一種隨時記憶隨時學習的狀態。室內布置也或是此學科方面的杰出人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國內不一樣的是,教師的辦公室就是教室,學生跑班上課,所以教室的布置都是老師親自動手,這也是英國教師教學工作的一部分,精心的設計體現了教師的智慧與理念。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符合兒童心理,能夠緩解學習的壓力,讓學生先愛上學校再愛上學習。
豐富的課程、多彩的課外活動、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去學??疾斓淖詈笠粋€活動,是與該校的校長、老師代表、學生代表自由地提問交流。我提出一個一直以來的困惑:英國的學生厭學嗎? 學生志愿者回答了我的問題:同學們很喜歡學校、老師與所選的課程。其實,答案早在英國之行中慢慢呈現出來。無論是在公交車上、校園里、教室里,英國的孩子總是一臉笑容、神采奕奕,他們會主動打招呼,說中文“你好”。孩子的臉上是掩藏不住心事的,英國的中學生精神面貌的確比中國孩子神氣,中國中學生很多時候給人感覺很壓抑、很辛苦。英國學校為什么不被厭學、手機、游戲困擾呢?我想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①豐富的課程、多彩的課外活動。英國中學生除語言、數學、科學是必考科目,其他8門科目自選。課程非常豐富,甚至是“量生定制”。在我們考察的學校里,我們觀摩了歷史課、英語課、物理課、音樂課、計算機課、繪畫課、木工課、廚藝課、攝影課、話劇課、影視課、表演課、舞蹈課、體育課等等。這些課程都在實實在在開展,并且納入考試積分范圍。興趣、愛好也是成績,這不也是提升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法嗎?英國學生一般9點入學,下午四點放學,放學后參加學校社團活動。在英國一般沒有作業、沒有補習,更多的是在學校和伙伴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學自己喜歡的知識,自然厭學與游戲不會出現太多。
②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英國的教學是小班制的,800多人的學校已經算是大規模了,20多人的班級亦是不多的,班級人數達到20人規模的,往往會有個助教。助教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困生或記錄學情,從而使每位學生都得以關注。我們期待中國的教育也能盡快達到這樣的發展,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但在蘇北許多學校60人左右的班級里的確很難做到。英國班級的學生課桌通常是長條狀的,擺放不是整齊劃一,自然的劃分成一個個小組,探討交流是學習主要的方式。老師通常不是十分嚴肅地站在前面講課的,而是較為隨和地坐著,或站在學生中間的,師生關系平等融洽。學生可以坐在座位上舉手發言,老師總是以商量的口吻來應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與我們中國學生整齊劃一的端正嚴肅的姿態是截然不同的。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多地是通過實踐操作而得之。作業的布置通常是一些小論文,需要同伴分工合作,在圖書館里,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比比皆是,而且自然真實。
英國的個性化教學給中國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啟發我們教育工作者從促進個體發展、激發個體內驅力這一目的出發。
有效的學生管理模式。接待我們的學生會學生會主席淡定從容的樣子得到了中國老師們的一致贊嘆。這里學生會干部、班長都是由學生選舉產生,學生們會非常認真評價、投票,因為這些學生干部今后會代表他們發言,履行權利。競選上崗后的學生干部主人公意識很強,擔當的責任也非常重大。比如,小到決定同學們參加活動的校服顏色、款式,大到參與學校的建設、教師的考核配置。學校的校委會班子成員也經常和這些班長、學生會干部緊密聯系,共同商討決策。在接待我們的活動中,學生會主席亦是和校長平起平坐的。我想英國學生的公民意識就是這樣從小養成的。
掛在校服上的獎勵機制。英國學生的校服很漂亮,充滿英倫氣息,但更讓我驚詫的是校服上的勛章。一個個孩子驕傲地昂起高高的頭顱,胸前亦多亦少的排排勛章熠熠生輝,沒有什么表揚能如此彰顯著學生的努力與汗水,沒有什么激勵比這更能激發學生的動力,用表揚撬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何其的智慧!
……
14天的學習很快就結束了,這段時光我結識了省內很多優秀的班主任,清晰了內心許多的困惑,學習了很多先進的理念與做法。英國學校的課程文化、校服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評價體系、獎懲方法等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我去學習、去實踐、去融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次學習也許未能完全理解很多先進的理念、做法,但的確獲益匪淺。